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红细胞寿命RBCS—临床诊疗“新帮手”

发布日期:2021-07-06  来源:   点击量:

什么是红细胞寿命?

衡量我们身体健康状况的指标有很多,如:身高、体重、血压、心率、体温等。近些年,有一个基础性生理指标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重视,那就是——红细胞寿命(英文缩写:RBCS)。红细胞寿命是指红细胞自骨髓释放,在外周血中存活的时间,正常范围是70—140天,平均是120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红细胞寿命值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红细胞寿命值代表了不同的生理或病理状态,结合一定的前提条件,红细胞寿命可成为方便实用的临床诊疗“新帮手”!

临床诊断的“照妖镜”

01 溶血诊断

2019年,血液学专家共识明确指出:RBCS在50—70天,提示有溶血;RBCS小于50天,确诊溶血发作,且RBCS越小,溶血越重。传统的溶血筛查指标主要来源于以“胆红素代谢”为代表的红细胞破坏检查和以“网织红计数”为代表的红系代偿增生检查。相较于传统的溶血筛查指标检查,测定红细胞寿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1)更敏感:传统的溶血筛查指标,轻度不典型溶血很难识别,RBCS可敏感降至50天以下,准确捕捉“溶血信号”;(2)更精准:传统溶血筛查指标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不可比较,无法追踪,RBCS定性定量,用数字大小表征溶血程度,更加精准;(3)更及时:传统溶血筛查指标通常在溶血发生后3至5天才出现阳性反应,具有滞后性,而RBCS(CO呼气试验法测定)可在发生溶血2到4小时就快速“拉响”红细胞加速死亡的“警报”。

02 贫血发病机制研判

宏观层面,贫血发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红细胞生成太少;(2)红细胞死亡太多(3)体外失血。红细胞加速死亡客观表现为RBCS缩短,因此,红细胞寿命可作为贫血(包括肿瘤相关性贫血、慢性肾性贫血等)发病机制中是否有溶血参与的评估标准。另外,由于缺铁贫和海洋贫发病机制本质不同,前者为原料缺乏型贫血(RBCS一般正常),后者为HB合成障碍型贫血(溶血,RBCS较正常人缩短),因此,RBCS亦可作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类型的鉴别手段。

0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

2004年和2014年,美国儿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都推荐CO呼气试验法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监测的方法。血红素在形成胆红素的过程中会释放出CO,测定呼出气中CO的含量(ETCOc)可以反映新生儿胆红素的生成速率。(ETCOc为CO呼气试验法测定红细胞寿命最重要的参数)

04 孤立性高胆红素血症类型的鉴别

结合型孤立性高胆红素血症比较罕见,临床诊断优先考虑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建议常规进行CO呼气试验法测量红细胞寿命RBCS,结果正常即为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显著缩短者肯定存在溶血;后者若总胆红素升高较明显而血红蛋白下降相对较轻,即高胆红素血症与溶血程度不匹配时,考虑Gilbert综合征等合并溶血的可能。高达92.7%非溶血主因的孤立性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不再需要做繁杂的溶血筛查试验。

糖化血红蛋白的校正

糖化血红蛋HbA1c可以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同时,糖化血红蛋HbA1c测量值又受到了红细胞寿命RBCS的显著影响——红细胞寿命RBCS越长,糖化血红蛋HbA1c测量值越高;红细胞寿命RBCS越短,糖化血红蛋HbA1c测量值越低。根据红细胞寿命RBCS对糖化血红蛋HbA1c值进行校正,校正之后的结果更能精准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

疗效评估的“试金石”

1、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评估

临床研究表明,再障恢复程度和红细胞寿命相对应,通过监测再障患者红细胞寿命可以判断治疗效果。

2、抗溶血治疗效果评估

红细胞寿命可定量表征溶血程度,通过抗溶血治疗前后测定患者RBCS,可显著评估抗溶血治疗效果。

安全用药的“警戒线”

许多血液疾病如自免溶贫、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有时不得不需要使用一些对人体有副作用的药物,如皮质激素、环孢素等。以往在不同治疗阶段用药剂量并没有一个很精准的指导依据,过早减(停)药,病情容易复发;过度依赖药物,容易对身体造成较大副作用,引发新的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结合血红蛋白浓度,RBCS可以反映出病人身体当前恢复情况。用药治疗后,当RBCS稳步上升,血红蛋白浓度恢复至正常水平时,可以考虑开始减药;当RBCS因为减药逐渐下降至最低正常水平(70天左右)时,开始维持最低剂量。如此,RBCS就成为了一个平衡的支点,既维持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又降低了药物副作用对人体组织器官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