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这些名词常见于肝功能检测的化验单上。胆红素升高常常会引起黄疸,那么胆红素是什么?间接胆红素升高意味着什么?临床诊断现状如何?这篇文章会告诉你,并带你了解间接胆红素升高原因判断的新技术、新思路。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致使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正常人血清总胆红素低于17.1 μmol/L,若总胆红素在17.1~34.2 μmol/L之间,临床不易察觉,称隐性黄疽。
当血清中胆红素过高时,透露出溶血、肝脏病变或胆管阻塞等异常讯息,其浓度高低代表着疾病的严重程度。所以,胆红素一直作为肝胆及血液系统疾病的基础诊断指标,是黄疸类型鉴别及肝功能评估的重要依据。
体内的胆红素大部分来自衰老红细胞裂解而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包括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亦称为非结合胆红素)通过血液运至肝脏,通过肝细胞的作用,生成直接胆红素(亦称为结合胆红素)。其中,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主要与各种溶血疾病和体质性肝功能不良性黄疸(如Gilbert综合征)有关。不同类型黄疸的发病机制和预后各不相同,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溶血性黄疸因红细胞破坏过多,大量血红蛋白被转变成间接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不能将其全部转变成直接胆红素,使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升高。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及不同程度贫血和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出现急性肾衰;慢性溶血尚有脾大。溶血性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CB(直接胆红素)/TB(总胆红素)